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胡松柏:赣东北的嘉应客家移民与嘉应“广东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1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一、引  言


宋末至明初之间,客家民系随着客家人从赣南、闽西大规模移入粤东而最后形成,嘉应州一带成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明清之际,由于人口增长,客家居民又从嘉应州大量移出。迁移的方向大致有二:一是西行抵达粤中粤西、湖南广西,远至四川;二是北迁再到赣南、闽西。关于这些客家移民的迁徙历史,研究者们论述甚详。本文所论则是从嘉应州迁移至赣东北的客家移民的情况。

江西的客家主要分布于赣南以及赣西、赣西北。由于居民人口相对较少、分布区域相对较小,同样有客家移民和客家方言分布的赣东北地区,其相关情况则较少为学界所了解和关注,只有少数研究者稍微提及。颜森教授(1986)在《江西方言的分区(稿)》一文中“赣东北横峰县龙门乡上源排、戈家村也说客家话,有五、六百人。”刘伦鑫教授(2001)在《江西客家方言概要》一书中也谈到“上饶地区的横峰等地都有客家话”,并以专门小节略述“客家入迁广信”的历史线索,指出玉山、上饶等县“明显有客家分布”

赣东北地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上饶、鹰潭、景德镇三市(设区市)所辖15个县、市(县级市),面积31601平方公里,人口约970万(2007年统计数字)。赣东北地区(主要是其东部)方言情况非常复杂,在方言区划上分别划归吴语区(上饶市市区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3县)、赣语区(横峰、铅山、弋阳等县)与徽语区(德兴市和婺源县、浮梁县)。赣东北东部北连安徽,东接浙江,南临福建,是明清之际大规模移民的迁入地。由于大量的不同地区的移民迁入,在上述各不同方言地区中还分布着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系属有别的方言岛。客家方言岛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赣东北诸方言的调查研究,对赣东北的客家方言的情况作报道。《客家移民和客家方言在赣东北的流播》(2006)一文赣东北客家方言作了概况性介绍《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2009)一书选择一个客家方言的地点方言(德兴市二镇塘湾村)作了800字音和800词语的记录。本文是关于赣东北的嘉应客家移民及其方言状况的专题报告。

“赣东北客家是明清以来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迁来的移民定居而形成的。……这些客家移民有3个来源。作为客家大本营的闽西、粤东北和赣南分别是赣东北客家的3处移民迁出地。赣东北客家因迁出地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称呼(既是客家居民的自称,也是原住的本地居民和其他移民对客家居民的他称),来自闽西的称为‘汀州人’,来自粤东北的称为‘广东人’,来自赣南的称为‘赣州人’。”因“客家”这一名称确定较为晚近,赣东北的客家移民都没有“客家”的意识,移民后裔只称祖上来自汀州或嘉应州,说的是“汀州或“广东”。本文以下径称来自嘉应州的客家移民为嘉应移民,称其方言为“嘉应广东话”,或径称“广东话”。

二、赣东北嘉应移民的

分布与源流

据本文作者的调查,赣东北的嘉应籍居民分布在德兴市和横峰、上饶两县。以下是分布的乡镇(括号内的是自然村名)与人口数字:

德兴市:

银城镇(大柴坞、乌龟庙)380      

龙头山乡(新村)180       

花桥镇(盘龙桥、观音堂)130      

绕二镇(叶源坞、樟源岭、锅炉、塘湾、徐家坞 、塘湾罗家、下塘、下水坑、风暴坞、高岭、马坞、排前、高田、炉里、徐源坞、童家坞、漆树坞、港边、乌泥窟、李家坎、水口罗家)2980

横峰县:

葛源镇(黄家塘、堂兴寺、河背、牛形)280   

龙门畈乡(古塘、胡家湾、陆家、廖家、羊岭)360       

新篁乡(源头坞)110

上饶县:

姜村乡(桐西坑、黄家棚、上平阳)280       

郑坊乡(中村)100       

石人乡(汪宅赖家)100      

茗洋乡(东坞山)370      

湖村镇(张家、老鼠突、里方家庄、外方家庄、喻家)330    

清水乡(路边、大丘坞、半山、彭家、猫儿山、塘水畈、涂家、塘溪)1240       

枫岭头镇(西坞、冬茅窝、杨梅塘、胡塘)640          

大地乡(东山背林家、杨家畈)380

董团乡(高山李家、高山)210        

四十八乡(上村、下村、张家、高原、下高洋、枫山源)1910  

铁山乡(李方、黄花坞、水鸡坑)200          

五府山乡(张家、塘里、罗家)400

以上3县市的19个乡镇75个自然村共约有嘉应籍居民11000人。

赣东北的嘉应移民有南北两个定居中心,南边中心是上饶县四十八乡鸟桥行政村的片村小黄沙。小黄沙包括上村、下村两个自然村,村中张姓居民1380人,其祖上于乾隆年间来自嘉应州辖下的平远县,《张氏宗谱》(光绪三十二年修)载:“宏玖公……始居广东潮州府平远县……至康熙丙寅(1686)冬复徙广信饶南四十九都黄沙云洋(小黄沙一名‘云洋’)安居。”因祖居地村名黄沙坑,为寄思乡之情而以黄沙之名称定居地,又尊故乡之重以及避与毗邻的黄沙乡重名而称小黄沙。

北边中心是德兴市绕二镇。绕二镇的嘉应籍居民主要居住在塘湾行政村(塘湾、徐家坞 、塘湾罗家、下塘、下水坑、风暴坞、高岭、马坞8个自然村约1260人)。绕二镇还有一处重要的嘉应移民定居地叫双溪(行政村一级区域,辖杨家塘、建阳、子良坞、楼前4个自然村),1969年兴建水库,双溪大队1700余居民(全系嘉应籍居民)全部分别迁至相邻的龙头山、花桥、新营、界田等公社,也有部分迁居在本绕二的其他大队。

本文主要考察绕二镇的嘉应移民与嘉应广东话的情况。

绕二镇位于德兴市南部偏东,辖12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31000余人。镇人民政府驻绕二村绕二墩,绕二墩西北距德兴市城区银城镇18公里。 绕二镇的嘉应籍居民有李、周、刘、张诸姓而以李姓族人最为众多。李姓在绕二墩建有李氏宗祠(今镇中心小学即其遗址),并数次撰修宗谱。以下录绕二李姓的《李氏宗谱》中可资参考的材料数条:

①“……火德府君……宋末由汀州迁宁化、迁上杭,子孙更由上杭迁粤,而梅、而潮、而循、而韶,……”[谱中所录《嘉应州南门内李氏祖祠记》,乾隆四年(1739)]

②“我姓自始祖    火德公开族闽杭,宗之大小,固有在已。八世    居礼公迁粤之龙牙村,甲於嘉靖(1522—1566),大宗一而小宗纷转徙他邦,代不乏人。迨    国朝迁豫章信(信州,辖地今属上饶市)之兴安(横峰县旧称)、饶(饶州,辖地今亦属上饶市)之德兴者,藕断丝连,而溯所由来则多出居礼公后……”[谱中所录《李氏新修宗谱序》,光绪廿一年(1895)]

③“鼎、德二公生於嘉应州之龙牙村……康熙间(1662—1722)由粤仝来信饶交连境地,佣工於花桥(今德兴市花桥镇)徐姓。公归粤,路经楼前,见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又近有平坦,泉甘土沃。往来者数矣。……鼎公与德公因归粤回,兄弟在途,至楼前横担索,果齐断。公曰:‘必有神人示我居此焉。’公就机而居,将数年积金向焦姓置买田园,创立新宇。”[谱中所录《鼎孙、德孙二公行实》,光绪廿一年]

④“——粤地谱牒,向鲜印本。前人初来江右,散处广(广信府,即信州)饶各郡,如中村、梧桐坑、闵家坞、盘龙桥、叶源坞等处地方……

——查中村本……乾隆二十七年(1762)东徽、华阶两公手录梧桐坑本,乾隆四十九(1784)年启亮公代录闵家坞……

——查叶源坞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粤通公抄盘龙桥本,康熙五十八年(1720)伯泉公钞桐西坑本……”[谱中所录《李氏新修宗谱凡例》,光绪廿一年]

⑤绕二李姓虽皆称居礼公之后,但房系宗派有多支,且修谱各别,世系排行不一,至光绪廿一年始合并修谱,从廿四世起统一排行字派为“俭——————————————长”(现只繁衍至三十世“永”字辈)。

上述材料勾勒了李姓繁衍迁徙历史的大致轮廓:宋末始祖火德公在汀州开族,后相继迁宁化、上杭;明嘉靖间八世祖居礼公迁粤东嘉应州之龙牙村;清时迁来赣东北德兴、上饶、横峰各地。李姓迁来绕二时有先后,前述鼎孙、德孙二公在康熙间,而晚近的则在光绪间,如族人李遗火(50岁,镇干部)称其家系曾祖父自梅州迁来,其祖父光绪十五年(1889)生于绕二。

以上材料表明,嘉应移民迁来绕二基本上在清代。另据调查,迁来最早的则数塘湾罗家的刘姓,在明代中期就已在绕二定居了。

三、赣东北嘉应广东话的

语用现状

作为散布的方言岛,嘉应广东话与赣东北地区的其他方言岛一样在本地方言的强势影响之下正趋于衰落。“从赣东北发生方言接触的岛方言和包围方言之间的关系来看,方言岛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如果要给赣东北的方言岛按‘濒危’程度排序,应该是:畲话、广东话、汀州话,而后才是麻山话、闽语。”广东话已处于赣东北地区方言岛发生濒危演变的前列。前述德兴、横峰、上饶3县市约11000嘉应籍居民中,由于部分村落已不说广东话或说广东话的人群有所萎缩,目前只有约5000人还在说广东话。

就绕二镇的情况来看,通行的方言主要有3种,即当地居民所说的“绕二话”、“重溪话”和嘉应籍居民所说的广东话。而方言分区则可划为北南两片:北片绕二(包括前述塘湾)等5个行政村通行绕二话,南片重溪等7个行政村通行重溪话。绕二话与德兴市城区(银城镇)的“银城话”接近,同属德兴方言“西北乡片”;重溪话则与相邻上饶县姜村乡的方言接近,同属上饶方言“北乡片”。因此,镇辖境在方言分区上分属徽语区(德兴方言属于徽语祁德片)与吴语区(上饶方言属于吴语处衢片)。绕二话和重溪话是绕二镇分片通行的本地方言。作为外来移民方言的广东话则散布在本地方言区域之中。 

在本地方言绕二话、重溪话的强势影响下,处于相对弱势的广东话已呈现衰颓的趋势:通行广东话的村落都是双方言区域,居民在说母语方言的同时也会说本地方言,已经没有仅通行广东话的村落和只会说广东话的居民。在部分村落中,年轻的居民(主要是青少年,有的还包括中年)已经不会说广东话。还有一些村落,由于全体居民都放弃了先祖的方言已经不再是广东话的通行区域,如绕二行政村的叶源坞、樟源岭两个自然村就属此类情况。如今绕二镇说广东话的集中地带在塘湾,但村中也有不少学龄儿童对祖辈、父辈的“祖宗话”运用不很熟练了。因此,绕二镇嘉应籍居民人口据以上统计有近3000人,但还在说、还会说广东话的估算只在2000左右。对于广东话的运用前景,一些老年嘉应籍居民颇感失落与无奈,认为再经历两三代人,广东话在绕二镇境内将不复存在。

在多方言杂处地区,趋同是方言演变的一种方向,而弱势方言的消失则是方言趋同的方式之一。从历史来源上看,绕二镇居民的先祖相当部分都是唐以后从皖、浙、闽、粤和江西其他县份迁入的。应该说,绕二镇方言演变至现在的这种面貌,就已经经历了多种弱势方言消失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绕二镇外来移民还有重要的一支是清初从建昌府(辖地今属江西抚州市)南丰县等地迁入的,分布在10多个自然村中 ,今有居民2200余人。赣东北上饶、玉山、广丰、横峰等县颇多建昌籍居民,“南丰话”(或称“麻山话”)是赣东北一种重要的方言岛。但是在绕二镇,曾经肯定通行过的南丰话现已全然无存。显然,在绕二镇,广东话也将会步南丰话的后尘。因此,我们对其所作的调查研究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紧迫性的。

四、赣东北嘉应广东话的

音系及其特点

本文以绕二镇的广东话(以下称绕二广东话)作为赣东北嘉应广东话的代表地点方言。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的发音合作人是:李希嵩(“立”字辈),男,79岁,原住双溪,现住重溪村张家会,小学文化程度,务农;李俭其,男,64岁,原住双溪,现住绕二村架坞,小学文化程度,双溪电站退休职工,主持新修并收藏《李氏宗谱》。以下音系所记主要为李希嵩发音,也参考李俭其的发音。

绕二广东话音系

1绕二广东话有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2.绕二广东话有53个韵母(包括声化韵母,略):3.绕二广东话有5个单字调:

阴平 34  猪高天马弟断  阳平 11  寒平床扶鹅人

上声 42  走草胆米五软  去声 55  菜放树病丈蚌

入声  5   笔杀月麦白局

绕二广东话的语音特点

作为客家方言嘉应小片的一个分支,绕二广东话具有嘉应小片的许多共同特点。不过,经历300多年来的独立发展以及受本地方言徽语绕二话和相邻吴语、赣语的影响,绕二广东话与今梅州话相比较也存在不少差异。绕二广东话的语音特点主要有:

1.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般都读作送气清音。

2.少数古微母字声母今读m,但古非、敷、奉母字已经没有读重唇音声母的情况。

3.古见系开口二等字声母多未腭化,仍读k、khŋ

4.古蟹摄、山摄一二等字韵母今部分可分,逢开口一等读合口呼,开口二等读开口呼或齐齿呼。古效摄一二等字也大部可分,一等字基本上读o韵母,二等字读au韵母。

5.古咸摄、深摄字今读无m韵尾,读与山摄、臻摄字同韵,曾摄、梗摄字不读ŋ韵尾,也读与山摄、臻摄字同韵。

6.古入声韵尾今读一律作闭塞较轻微的喉塞音ʔ尾。 

7.古上声次浊声母字一部分今读并入阴平调,其余的与古上声清声母字一起仍读上声。

8.古上声全浊声母字也有一部分今读并入阴平调,其余的并入去声。

五、赣东北嘉应广东话的

词汇特点

绕二广东话的词汇中保留了相当一批客家方言嘉应小片的基本词语,许多说法都与梅州话相同,如“(鸡)叫”, 绕二广东话与梅州话都说“啼thai11”,(以下绕二广东话以外的方言材料分别见:李如龙、张双庆1992,刘纶鑫1999,何逵东1993,平田昌司1998,曹志耘2000)。这种相同也包括某些在语音形式上稍异的情况,如“漂亮”, 绕二广东话说“清tshian34”,梅州话说“精tsiaŋ44”。以下是绕二广东话中与梅州话相同的词语(例仅列部分):    

        绕二广东话中有些词语虽不与梅州话相同,但与其他地方(包括绕二的嘉应籍居民的先祖在入粤之前的居住地闽西)的客家话相同。如 (破折号后的是其他地方客家话的词语):

绕二广东话中还有些词语与嘉应小片基本相同,即构词基本语素是一致的,只在非基本语素或构词语序上有异,如“潜水”,绕二广东话说“钻□沕tsuɔn34mo55miʔ5”,即用梅州话“沕水mi52sui31”中的主要语素“沕”作构成成分。

外来方言与本地方言相接触,词汇上所受到的侵蚀是非常显著的,绕二广东话中有相当部分词语已不同于梅州话。这些词语多数与本地方言绕二话共用,也有不少则与相邻吴语、赣语共用。例如:

胳膊:手膀                流产:落身                

手帕:手捏子            (稀饭)稠:硬          

疟疾:打脾寒              灶神:灶司公 

绕二广东话与绕二话长期接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方言混杂现象,表现在词汇方面是形成了某些“合壁词”。所谓合壁词是“指来自不同的方言的语素组成一个同义复合的合成词”。绕二广东话中的合壁词就是由客家话与绕二话的语素共同构成的,如“蟑螂”叫“油蚻”,即系用梅州话“黄蚻”中的主要语素“蚻”加上绕二话“油灶”中的修饰语素“油”而合成。


参考文献(略)


(原载《南方语言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本刊有删改)





本期编辑|洪晓晓

本期审读|刘    怡

责任编辑|甘于恩

图片|网络(侵删)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信箱:jnufyzx@163.com

行走田野杂记 | 胡松柏:心底长存万里桥——《赣东北徽语调查研究》后记

●论坛 | 甘于恩、董一博:乡音地图与方言文化海外传播的若干设想(详细摘要)

●学人 | 李如龙:《海南闽语比较研究》序

●特稿 | 甘于恩:岭南文化视域下的湛江方言文化(上)

●特稿 | 陈晓锦:给《记忆里的老歌声》点赞

●学人 | 焦磊:《教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序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更不容易,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易,很多读者没有打赏的习惯,提倡每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